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胡颖廉. 推进协同治理的挑战[N]. 学习时报, 2016-01-25. [2]骆毅. 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研究[D]. 武汉: 华中科技大学, 2015: 59. [3]田培杰. 协同治理—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[D]. 上海: 上海交通大学, 2013: 52-56. [4]叶文明. 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渠道: 一个“组织 - 制度”分析框架[J]. 中国高教研究, 2017(3): 32-36. [5]潘懋元.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[M]. 上海: 上海教育出版社, 2001: 293. [6]张德祥. 关于“高校决策模式改革与教学科研 - 组织创新”问题的几点思考[J]. 辽宁教育研究, 2002(6): 5-6. [7]李如海. 美国教师参与决策研究述评[J]. 江西教育科研, 1997(6): 68. [8]阎光才. 高校教师参与治理的困惑及其现实内涵[J]. 中国高等教育, 2017(7): 6-7. [9]黄徽. 治理的逻辑—事权与财权的分离[M]. 上海: 东方出版社, 2019: 176. [10]何增科. 人类发展与治理引论[J].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, 2002(6): 19-28. [11]郭伟伟.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[EB/OL]. 人民网(2019-11-12). http://theory.people.com.cn/nl/2019/112/ c40531-31450556.html. [12]谭晓玉. 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: 角色定位与制度反思[J]. 复旦教育论坛, 2015(1): 12-17. [13]陆韵. 高校教师群体社会分层对参与学校决策的影响及应对[J]. 江苏高教, 2018(6): 50-54. [14]朱家德. 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现状的个案研究[J][15]魏叶美.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研究[D]. 上海: 华东师范大学, 2018: 150-168. [16]刘芳. 大学内部教学改革教师参与问题研究[D]. 北京: 北京工业大学, 2018: 55. [17]刘爱生. 为什么我国大学教师不太愿意参与治校—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探讨[J]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