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戴婉莹. 量词“个化”新议[J]. 汉语学习, 1984(1). [2]周荐之. 量词问题拾零[J]. 汉语学习, 1983(6). [3]刘世儒.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65. [4]黎锦熙, 刘世儒. 汉语语法教材[M]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 1959. [5]司徒允昌. 试论汉语个体量词的表达功能[J]. 汕头大学学报, 1991. [6]孙汝建. 关于量词“个化”论的思考[J].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, 1996(1). [7]薛健. 量词“个化”问题管见[J]. 汉语学习, 2006(5). [8]朱德熙. 语法讲义[M]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 1982. [9]邵敬敏.“动 + 个 + 形(动)”结构分析[J]. 汉语学习, 1984(2). [10]吕叔湘. 个字的应用范围, 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[C]// 汉语语法论文集. 北京: 商务印馆, 1984. [11]丁声树, 吕叔湘, 李荣, 等.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[M]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 1961. [12]游汝杰. 补语的标志“个”和“得”[J]. 汉语学习, 1983(3). [13]太田辰夫. 中国语历史文法[M]. 蒋绍愚, 徐昌华, 译. 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1987. [14]石毓智.“个”标记宾语的功能[J]. 语文研究, 2004(4). [15]王力. 汉语史稿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2004. [16]祝克懿. 析“动 + 个 + 形 / 动”结构中的“个”[J]. 汉语学习, 2000,(3). [17]黄正德, 李亚非. 汉语句法学[M]. 张和友, 译. 北京: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 2013. [18]沈家煊. 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—————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[J]. 现代汉语, 2012,(1)